【主题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当代白求恩行动
【主题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当代白求恩行动
9月11日,2019深圳国际BT(生物技术)大会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引领健康论坛正式召开,在“当代白求恩行动”论坛上,上海医科大学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陈克铨、兴义市人民医院的副院长王开标院长、深圳市志愿服务基金会秘书长徐晓萌分别展开了演讲,会上还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当代白求恩行动”公益基金成立仪式。
“当代白求恩行动”是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会出面组织和领导、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为依托和后盾的自觉行动,最初付之实践的是2013年,以上医北京校友为主,由汪忠镐院士领衔,与兴义市人民医院一起,通过“当代白求恩行动”新闻通报会,正式命名的公益性活动。
上海医科大学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陈克铨
发展历程
2011年,汇聚一堂,萌发“白求恩行动”的思想。
2013年,举行当代白求恩行动新闻通报会,正式成立。
2014年,新闻发布会。
2015年,成立院士工作站,各个科室进行帮扶。
2016年,当代白求恩行动医疗帮扶现场观摩会在深圳举行
2017年,各个专家,各个科室来进行帮扶。
2018年,助推脱贫攻坚活动又在深圳召开。再次前往兴义。
2019年,北京的校友专家又去了一趟。并且在上个月进行了签约。
它的目的在于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帮扶模式,就是上一级的医学院校、三级甲等医院、名义专家帮扶下一级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生,一级帮一级,各级帮第一线,建立力度,形成机制,从而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完成《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实现全面健康、伟大的中国梦尽力。
当代可以总结这么说,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援医活动,而是系统性、立体的持续性的各个科室开始,所以是系统的帮扶工程。它把优质公共医学资源和基层的医学资源相结合,提高国家整体的医疗水平,有助于实施分级医疗,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当代不是一般的帮扶活动,它把下沉的帮扶与我们自我提高相融合,因为我们下到基层,在实践中学习白求恩精神,对我们自己也是一个思想的净化,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树立一个很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兴义市人民医院的副院长王开标院长《当代白求恩行动在贵州基层医院的实践与体会》
兴义市人民医院的副院长王开标院长
王开标:经济上贵州的现状是欠发达、欠发展,医疗卫生情况肯定是跟经济相结合的,所以看病难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了。
首先这些问题还有我们比较严重的就是我们有些乡镇卫生,连一个直接的助理医师都没有,落后到这种程度。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医疗问题?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也就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很容易,但是请进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后来由于我们卫生部的支援西部地区农村卫生项目计划,上海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到我们那里进行帮扶,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2013年开始,在白求恩团队的帮助下我们选派了很多医务人员到上海进修学习。
2015年-2017年院士及他的团队不间断来我院,进行5G远程指导,帮助我们兴义市人民医院建立西南地区第一个县级市胃食管反流病院士工作站,填补了贵州省对此病的空白。
自他们帮扶以来,我们通过到下面去筛查先天性心脏病,开展心脏手术200余例,专家坐镇街镇2000余人次,开展学术讲座60余次,开展查房340余次,为我院医务人员提供到上海、北京进修30余人。
2018年我们在贵州省的县市级医院竞争第一位,在西南片区我们是第二位。在全国百强医院里面我们是第14、13位,所以我们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离不开我们白求恩团队小组,离不开我们上海团队的支持。
促进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医联体的建设。帮助我们下面的乡村卫生院建立了医联体,实现了双向转诊,实现了老百姓看轻病不出我们县,大病不出市,重病不出省。形成上下联动的机制,有效互帮模式,也就是我们刚才陈老说的那种兴义模式,我们在他们帮扶下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然后我们上医团队白求恩行动团队对我们兴义市医院的帮扶,现在到我们对我们下面的镇卫生院进行帮扶,这就是形成我们上下联动机制,有效的互助模式,同时也推动了我们医联体的建设。
深圳市志愿服务基金会秘书长徐晓萌:深圳青年以专业志愿服务参与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
徐晓萌:深圳作为全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1989年开始就在全国率先探索志愿服务工作,30多年来深圳诞生了国内第一个法人志愿者组织,第一个志愿者之城,第一个国家志愿者,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第一张电子义工证等。
现如今在深圳我们志愿者不仅仅是提供基础的社会服务,我们的志愿者还参与到社会治理、城市的建设当中。同时深圳的志愿者也成为了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一支力量,特别是深圳和香港也在践行当代白求恩行动方面有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探索。
接下来我想给大家分享两个案例。首先第一个是在深圳团市委的指导下,从2016年起,我所在的深圳市志愿服务基金会是连续4年开展的健康直通车医疗扶贫活动,我们通过和深圳的卫健委以及相关的公益组织进行合作,招募深圳卫生医疗系统的医护人员,他们有来自公立医院也有来自私立医院。我们到贫困的地区开展健康帮扶工作。截至到2019年健康直通车活动已经组织了5批共36名深圳的医疗志愿者,前往新疆喀什、西藏察隅、广西百色与河池。我们深入了16个乡镇和基层服务点,开展了36台手术,22次义诊和17场医生培训。服务当地居民4000余人次。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动员社会的力量,为当地困难群众募集了手术治疗费,生活辅助费,还有常见的疾病药物。并且为当地医院捐赠了医疗器械。
我想分享第二个案例叫“亮睛工程”,这个项目是由香港的一位国际眼科专家林顺潮教授发起的,是从2004年开始。亮睛工程主要是向贫困的地区来捐赠眼科仪器、培训眼科手术技术,为基层建立一支带不走的眼科医疗队。并且为当地的困难群众特别是盲人来提供以白内障手术为主的眼科服务。从2004年截至到2018年,亮睛工程一共在全国10个省市设立了30个眼科中心以及1家慈善眼科医院,完成了近17万的白内障手术,培训超过140余名白内障手术医生,亮睛工程还为贫困儿童开展眼疾手术以及贫困的长者开展复明手术,总计也达到300例。
我认为我们成立一个这个粤港澳大湾区当代白求恩行动公益基金,就是对意见最好的贯彻和落实。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发挥医疗志愿者的专业水准,特别是发动我们上海医科大以及复旦医学院校友的资源,最好还能请到一些像陈老这样子的退休的专家继续发挥他们的余热,来持续参与到我们精准扶贫的工作当中。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想把当代白求恩行动的工作内涵扩大,我们不仅仅帮扶我们比较贫困的困难的地区,我们也希望对相对来说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特别是深圳这样的一些先行示范区以及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一个帮助。也就是说我们希望通过开展青年医生的能力建设,医疗资源普惠计划,大湾区的医学论坛等等,来加强我们大湾区城市间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交流和交融,来发挥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我们也是希望我们的市民都可以逐渐享受到比较好的医疗资源,来促进整体的民生改善。
为发挥医疗志愿者的专业水准,提升青年医生的医疗水平,同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改善贫困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深圳市志愿服务基金会联合复旦大学深圳校友会医学分会成立“大湾区当代白求恩行动”公益基金,通过汇聚社会爱心,整合资金、医疗资源和志愿人才资源等,开展青年医生能力建设、医疗资源普惠、粤港澳大湾区医学论坛,以提升大湾区医疗水平,促进民生改善,同时,持续参与精准扶贫,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