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咳嗽
基本概述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不仅仅是胃和食管的疾病,其消化道外的表现,特别是呼吸道系统并发症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如慢性咳嗽、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吸入性肺炎等。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约半数在临床上单独变现为慢性咳嗽,而无典型的GERD反流样症状,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相比无特异性,其诊断与治疗有一定难度性。
症状
1.咳嗽:咳嗽持续的时间可从数周到数年。
2.咳痰:以干咳为主,部分患者可以咳痰,多为白色黏夜痰,咳痰与反流刺激的反射机制有关,并不代表有感染的存在;
3.胃食管反流症状:典型反流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嗳气、胸闷等。有微量误吸的GERD患者,早期更易出现咳嗽症状及咽部症状。临床上也有不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完全没有反流症状,咳嗽时其唯一的临床表现。咳嗽大多发生在日间和直立位,干咳或者咳少量白色黏痰。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包括:反流物直接刺激、气道微吸入、迷走神经反射等
1.局部刺激:在没有误吸的情况下,通过刺激咽喉部局部粘膜刺激而刺激咳嗽反射的传入而引起咳嗽;
2。吸入刺激:反流物的吸入刺激下呼吸道而引起咳嗽(微量误吸可导致咽炎、支气管炎;大量误吸可以引起肺吸入综合征、昔日性肺炎、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
3.神经反射:刺激食管-支气管咳嗽反射引起慢性咳嗽。胃内酸性消化液反流入食管下段,刺激呼吸道迷走神经,引起平滑肌痉挛发生气喘不止。
临床诊断
诊断应结合病史、食管pH值监测及治疗反应综合考虑。
诊断标准:1.慢性咳嗽,以白天咳嗽为主;2.食管24小时pH监测Demeester积分>14.70;3.排除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4.抗反流治疗后咳嗽明显减轻或消失。
抗反流治疗有效是诊断反流性咳嗽的最重要的标准,但抗反流治疗无效并无完全排除反流性咳嗽的存在,因为可能抗反流治疗力度不够,或者内科药物治疗无效,或者非酸反流等。对于高度重视反流性咳嗽的患者,可行诊断性治疗。诊断学治疗应持续1--3个月的时间、有些患者甚至需要2--3个月咳嗽方能缓解。
辅助检查
包括钡餐检查、胃镜、食管压力测定、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
1.钡餐检查:上消化道造影(钡餐检查)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的易行方法之一,如果观察到钡剂从胃里往食管运动可以胃食管反流。但钡餐检查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差。
2.胃镜:电子胃镜是发现食管粘膜病理改变,证明存在于胃食管反流有关侵蚀性食管炎最直接的证据。约60%有胸骨后烧灼感、反酸等症状的患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有食管粘膜损害。但不是所有的胃食管反流均能导致慢性咳嗽;
3.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一过性括约肌松弛是导致反流的重要原因;
4。食管24小时pH监测:应用pH记录仪在生理状况下对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pH连续监测,可提供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的客观证据,目前认为食管24小时pH监测是一项最重要、最敏感的诊断措施。通过动态监测食管pH的变化,获得24小时食管pH<4的次数、最长反流时间、食管pH>4占监测时间的百分比等6项参数,最后以Demeester积分表示反流程度,检查时实时记录反流相关症状,以获得反流与咳嗽症状的相关概率,明确反流时相与咳嗽的关系。
治疗
1.内科治疗:内科治疗的目的是减轻反流及减少胃分泌物的刺激及腐蚀。一般无主诉症状的滑动疝不需治疗。有轻度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或因年龄、合并其他疾病及不愿手术者可行内科治疗。对肥胖病人应减轻体重可减少腹内压及反流。避免持重、弯腰等动作,勿穿过紧衣裤。睡眠时抬高床头15cm,睡前6h勿进食,忌烟酒,均可减轻食管反流的发作。
药物治疗方面可用制酸剂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对胃排空延长可用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吗丁啉)等,H2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药可减少胃酸及蛋白酶分泌。藻酸盐可漂浮在胃液表面,防止胃液反流。
(一)促进食管和胃的排空
1.多巴胺拮抗剂此类药物能促进食管、胃的排空,增加LES的张力。此类药物包括甲氰氯普安(metclopramide,胃复安)和多潘立酮(domperidone,吗丁啉),均为10~20mg,每天3~4次,睡前和餐前服用。前者如剂量过大或长期服用,可导致锥体外系神经症状,故老年患者慎用;后者长期服用亦可致高催乳素血症,产生乳腺增生泌乳和闭经等不良反应。
2.西沙必利(cisapride) 通过肠肌丛节后神经能释放乙酰胆碱而促进食管、胃的蠕动和排空,从而减轻胃食管反流。10~20mg,每天3~4次,几乎无不良反应。
3.拟胆碱能药乌拉胆碱(bethanechol)能增加LES的张力,促进食管收缩,加快食管内酸性食物的排空以改善症状,每次25mg、每天3~4次。本口能刺激胃酸分泌,长期服用要慎重。
(二)降低胃酸
①制酸剂可中和胃酸,从而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减少酸性胃内内容物对食管粘膜的损伤。碱性药物本身也还具有增加LES张力的作用。铝碳酸镁片两片,每日3~4次。藻朊酸泡沫剂(gariscon,alginate)含有藻朊酸、藻酸钠及制酸剂,能漂浮于胃内容物的表面,可阻止胃内容物的反流。
②组胺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胍(cimetidine)、呋硫硝胺(ranitidine)和法莫替丁(famotidine)等均可选用,其剂量分别为200mg,3~4/d;150mg,2次/d和30mg/d。疗程均为6~8周。该类药物能强烈抑制胃酸分泌而改善胃食管的酸反流。上述症状如不能改善时,可增加剂量至2~3倍。
③ 质子泵抑制剂:该类药物能阻断壁细胞的H+-K+-ATP酶,如奥美拉唑omeprazole)和兰索拉唑(lansoprazole)已广泛使用于临床,前者20mg/d,后者30mg/d,即可改善其症状。
(三)联合用药:促进食管、胃排空药和制酸剂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能促进食管炎的愈合。亦可用多巴胺拮抗剂或西沙必利与组胺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应用。
2..内镜下治疗:食管微量电流射频治疗术。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修补疝裂孔、抗反流纠正食管狭窄。
手术的适应证:
①食管旁裂孔疝
② 裂孔疝合并有反流性咳嗽,症状反复发作经内科治疗无效。
③反流性咳嗽已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反复呼吸道炎症、食溃疡、出血、瘢痕性狭窄
④ 巨大裂孔疝出现压迫或梗阻症状者。食管旁裂孔疝可行疝的修补,同时应行抗反流手术,以免术后发生反流。解除食管狭窄的治疗先经扩张治疗,如无效者须手术治疗。
预防
1.切忌暴饮暴食 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 ,不要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可导致胃底膨胀,反射性地引起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诱发胃酸反流。所以病人应少食、多餐,三餐以七成饱为宜,如感饥饿可在两餐之间加少量点心,睡前最好不进食。
2.避免刺激性食物 刺激性食物如果反流到食管可直接作用于炎症部位,加重烧心感。另一方面,有很多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巧克力、酒精,薄荷等能降低下食管括约肌的紧张度,减慢胃排空。脂肪,尼古丁、硝酸甘油等亦可引起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因此,“烧心者”应该戒烟、戒酒,保持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以及蛋白质丰富的鱼、虾、禽、蛋等。
3.避免饭后立即卧床 餐后胃底扩张,可反射性引起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为了消化食物,胃分泌大量胃酸,最容易发生胃酸反流。若此时躺下,势必造成大量胃酸反流入食管,加重了食管损害。最好能在餐后 3小时,待大部分食物由胃排空后再就寝,睡眠时应尽量保持头高足低位(以30º为宜)。
4.控制肥胖 肥胖不但加重心脏负担,还可以使下食管括约肌的紧张度降低,增加胃酸反流的机会。肥胖者应该积极控制体重,避免摄入高脂肪饮食,多食蔬菜水果,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保持乐观态度,避免情绪紧张 统计发现,城市居民烧心的发生率远高于农村居民。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的增加,长期的精神紧张可以影响下食管括约肌的功能,诱发胃酸反流,故患者应经常保持乐观情绪。